菊花

又稱:秋菊

菊科菊屬 多年生草本

原產地:中國

栽培:

培養土以通氣良好之腐葉土或肥沃砂質壤土為佳,排水需良好,日照需充足,以全日照為佳。植株莖直立,單葉互生,羽狀缺刻,頭狀花序,中為筒狀花,周圍舌狀,花形有單瓣、重瓣、管狀花瓣、球形等,花徑有大輪、中輪、小輪。花色變化豐富,有紅、黃、白、橙、紫、粉紅、暗紅或複色。


菊花作為經濟栽培歷史相當悠久,其普及之原因,因為其具有花色、花形繁多,容易進行產期調節,可以周年提供切花,切花壽命極佳等優點,為花卉栽培及消費者所愛用。除了切花外,尚可做為盆花或花壇,為利用範圍廣之花卉種類。

菊花經各國多年育種選拔之結果,雖有周年開花品種,但屬短日照植物,於日照時間漸短之秋冬季行花芽分化而至開花。商業栽培上常利用菊花此種開花特性,於秋天夜間行電照技術以延長日長維持營養生長,或夏季遮黑幕縮短日長促進開花等方法來調節開花期。


菊花之栽培與管理:
一、 品種:
  菊花是由很多小花 (florets,俗稱花瓣) 組成一頭狀花序 (通稱為花),小花有兩種,一為單具有雌蕊能授精之舌狀花 (ray florets),另一常具有雌雄蕊之管狀花 (disk florets)。由這兩種小花組成之比例、形狀、大小及顏色,產生各種花型及花色,可分為單瓣菊、托盤菊、蓬蓬菊、裝飾菊、標準菊等多種。依花型大小可分大、中、小輪系,依花色主要為黃、白、粉紅、橙紅及赤紅。

二、 繁殖:
  菊花之繁殖除育種以種子繁殖外,多用無性繁殖。商業栽培多以頂芽扦插繁殖。扦插繁殖方法操作極為簡便,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相當多的種苗,同時保持原有品種的良好園藝特性。


  插穗之發根能力,以嫩莖最易發根,一般以手指能輕易折斷的 5-7 cm 之頂梢,具有 4-6 片葉,莖粗 0.3 cm 以上者最佳。採插穗時,為防可能病原之傳染,最好用手折取,不宜用剪刀採取。

  發根劑的使用對扦插技術來說非常重要,一般常使用的發根劑有NAA (Naphathalene acetic acid) 及 IBA (Indo butylic acid)。使用的方法有粉劑與液劑二種方式。另外,也常混入殺菌劑,以抑制病菌的蔓延,減少腐爛率。以IBA處理發根所需的時間較長,較NAA處理者多 1-2 日,但發根數多而短,較耐移植。

在臺灣目前多使用粉劑,但是利用低濃度 (IBA 5-19 ppm) 浸漬基部 2-3 小時或高濃度 (IBA 500-2000 ppm) 浸漬 10 秒鐘後扦插,也可以獲得良好的扦插苗。

三、 種植:
  定植的株距以每花莖應有 120-180 cm2 的空間,若每株摘心一次得 3 側枝,種植株距,每株應有 360-540 cm2 空間。

四、 光周效應:
  在自然氣候下,菊花常於秋天氣溫轉涼,日長變短時開花,如在冬天定植,因日長太短,植株極矮小時已形成花蕾。為增長花莖,必須以人工電照來延長日長,以抑制花芽分化,事實上短夜比延長日長更為重要。如連續的暗期不超過 7 小時,菊花是不會花芽分化,長夜的電照強度,只要在菊葉上具有 2 燭光 (約為20 lux),就足以抑制花芽分化。

菊花之開花除受光週控制外,亦受溫度所左右。以夜溫 15.6 ℃,日溫較夜溫高 3-5℃時生長最好,開花最快。高溫生育不良,故夏天不易種植,加上豪雨颱風造成淹水,菊株浸水後常腐敗枯死,。

五、 土壤與肥料:
  種植菊花的土壤,除需排水及通氣良好外,亦需含豐富之有機物,必要時應以蒸汽或化學藥劑消毒。若以土燻蒸劑「必速滅」或「衛本」消毒,可防止土壤中之病蟲害及雜草生長。

菊花生長快速,枝葉茂盛,屬需肥量大的花卉。從種植到花蕾顯苞,均需充分供應養分,磷、鈣及鎂於整地時以基肥施入,定植後只須追施氮及鉀肥、菊花吸收鉀肥量約為氮肥的 2 倍,所以在生長期中,應多施鉀肥。

繁殖:

繁殖以扦插分株播種及接枝法。但以為扦插主,全年均可育苗,枝條以開過的枝條為佳,接受日照約50~70%

用途:花壇、盆栽及切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