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倦怠感之探討 一、前 言 教育乃國家發展所需人力資源的培養,教育品質的良窳, 實為國家命脈之所寄。教師為教育活動主要的推動者,無論小 至教學歷程,大至整體教育過程,教師具有促進教學效率、推 動整體教育革新的重要角色。惟邇來社會急遽變遷,科技快速 發展、經濟起飛、民主思潮之澎湃;在教育民主化的呼籲和受 教機會均等的原則下,教育普及化、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施行 ,接受教育的學生人數激增,使得教師在大量的班級型態教學 中所擔負之任務愈趨複雜。 傳統的教師角色,享有相當崇高的社會聲望;教師們在社 會的期望中,縱有委曲也很少抱怨,縱使負荷沈重也往往逆來 順受。惟因教育任務日趨複雜,教師除肩負傳統的傳道,授業 ,解惑的任務外,尚需面對升學主義所帶來之專業角色上的衝 突,以及社會或家長或行政機構的不當干預,造成了角色上的 混淆。許多無法控制的因素,增加了教育工作者的困境與壓力 ,產生了倦怠感,使得眾多老師亦因而對教育工作萌生了退意 。 二、工作壓力及倦怠感與教育的關係 (一)工作壓力與倦怠感對教育的影響 教學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壓力情境;教師壓力是指教師所經 驗到的種種不愉快的情緒,諸如緊張、挫敗、焦慮、憤怒和沮 喪等;這些不愉快往往是導因於教師的角色任務、工作或職份 。一個長期處於嚴重工作壓力的教師,勢必抱持消極的自我形 象,對自身的社會地位產生焦慮,而易感心力交疲,甚至放棄 角色的意願。教師壓力不但對教師健康福祉產生重大負面不利 影響,打擊學校士氣並降低學校教育品質,同時政府或社會因 教師壓力而衍生的醫療費、退休金及其他行政支出等代價也是 聳人聽聞的。 教師的倦怠感則是指持續累積的教師壓力所致的一種疲憊 無力,心灰意冷,身心交瘁的癥候。教師的工作倦怠使教師產 生身心兩方面的耗竭,對教學工作感覺疏離,人際關係惡劣, 個人價值觀亦因而變異。一個工作倦怠感強烈的教師,除了本 身的身心健康大受影響外,也會影響其教學效能,降低教學品 質,進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及人格發展,甚至影響了教師的專 業精神,降低了學校教育品質;教師因倦怠感而離職,也造成 了教育人才資源的浪費。 (二)教師工作壓力的成因 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,錯綜複雜,不是單純的因素。綜合 各家研究結果,造成教師壓力的因素,較重要者,可分為下列 五大類型: (1)個人因素和人際關係:每位教師各有其不同的人格特質 、認知、能力、經驗、專業技能智能;對於教學情境有著不同 的自我要求與適應性。除了教學適應外,人際間的互動,亦可 能引發不同程度的焦慮,形成了壓力。 (2)職業結構:教育界的職業結構較為特殊,教師的成就多 來自教學情境間的互動,惟因學生學習常不理想,使得教師常 有辛勞努力工作卻毫無回饋的感受,還有升遷無望之感概。 (3)角色期望與角色定位:教學工作具有其專業要求,而教 師卻常因角色負荷過重,或外界加諸過多的角色期望,而對自 我的專業素養感到懷疑,引起了角色混淆與焦慮。 (4)行政決策的支援:不良的教學情境與教學場所,常使教 師引起焦慮與緊張,過多的工作負荷,與缺乏適度的溝通,亦 會使教師缺乏參與感,而萌生了工作壓力。 (5)組織及社會運作:社會對教師聲望地位的評價,常使教 師產生了「地位焦慮」,缺乏安全感;而不當的角色期望更是 一大壓力來源。 (三)工作倦怠的成因理論 工作倦怠的成因有的認為工作倦怠源由教師對其自身社會 能力的知覺。持此看法的學者認為教師為助人的專業人員,助 人的專業人員其工作倦怠是否產生係取決於他們是否能感受到 其所服務對象的問題已因他們的努力處理而獲得顯著改善,以 及其助人的目標是否達成。若是問題依舊存在,教學目標不能 達成,則教師可能將此結果歸咎於教學工作本身,於是倦怠感 就萌生了。 亦有以教師的工作動機作為研究教師工作倦怠的理論基礎 。此理論的主要觀點在於教師依據對學生的需求,應用其努力 和教師因應資源從事教學,以達到有價值的結果或教學目標。 但是教師的努力和因應策略有時無法克服工作有關的壓力源, 長期累積結果,產生了工作倦怠感。 教師倦怠感的產生,因人而異,其決定因素除以工作角色 的特性、工作環境所形成的壓力外,尚包括教師本身人格特質 、教學經驗與年資、中介的歷程和對工作能力的知覺。一般認 為教師在教學成長過程中,對工作持有高度的希望,精力和熱 忱,且常在熱忱中訂下了不切實際的目標,而遭到挫折;屢遭 挫折,缺乏適度的回饋,及教學情境環境的壓力,經由個人的 防衛機制的作用,對教學冷漠而產了工作倦怠。 (四)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關係 茲將美籍學者Kyriacou & Sutcliffe(1978)所提出工作 壓力與工作倦怠的理論模式列出如下: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│ 教師特質 │ │個人屬性 │ │高層次需求 │←─────┐ │適應能力 │ │ │信念--態度--價值系統│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│ ┌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┐ │ ↓ ↓ ↓ ┌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┐ │教師壓力│ ┌────┐ │可能至力源│ │ 評 估 │ │實際的│ │適應策略│ │消極情感│ │慢性症狀│ │生理的 │→ │威脅自尊│→ │ │→│減少知覺│→│反應: │→│ 心因性 │ │心理的 │ │ 福祉 │ │壓力源│ │到的威脅│ │ 心理的 │ │ 心臟病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┘ │ 生理的 │ │ 心理病 │ ↑ ↑ ↑ │ │ 行為的 │ └────┘ │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┘ │ ┌────┐ │ │ │ │ │可能非工├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│ │作壓力源│←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┘ 在此模式中,可能的工作壓力源是指教師工作的客觀情況 ,如工作太多或太吵雜等,這些壓力源只有在教師知覺到對其 自尊或福祉構成威脅時,方可能導致教師工作壓力。教師對壓 力源的評估有兩程情況:一是感到沒有能力適應環境所加諸的 要求;另一是環境加諸的要求與教師的高層次需求衝突。因此 ,可能的壓力源是否會發展成為實際的工作壓力源,端視教師 對環境加諸的要求之評估而定。而教師的評估又視其個人特徵 與對要求的知覺兩者的交互作用而定。任何外在的壓力,對個 體而言,僅是可能壓力源,透過個體的認知,才能成為實際的 壓力;壓力對個體並非全是負面的影響,壓力會造成工作倦怠 ,實是個體不當的防衛機制;亦即工作倦怠顯示個人無法適當 應付壓力與挫折,當個體採取退縮、防衛性之壓力抗衡策略, 便惡性循環,產生工作倦怠。 三、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感的防止策略 工作壓力的形成,需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配合;壓力源之 引起倦怠,亦因個人的認知與不當的防衛機制。所以防止工作 倦怠感的產生,可以改變組織環境進行壓力源的改善,也應實 施壓力調適策略,亦應加強教師專業素養,以利認知的重建。 (一)教師應尋求自我壓力調適與認知的重建 教師倦怠感既然是因個人認知差異,教師若能重新調整個 人認知方式,學習保持身心平衡,當有助於壓力的減輕: (1)對工作倦怠感的客觀認識並發展適當的因應技巧:教師 在從事教學工作時,應對這份工作所可能面對的各種工作倦怠 源有適當的認識,並發展有效的因應技巧,則較能克服工作上 的問題,有較高的工作滿意度,能勝任愉快的從事教學。 (2)改變個體思考方式,藉由日常對行為的反省,訓練自己 有合理的認知,以改善其負向情緒或行為反應。 (3)放鬆心情,建立工作以外的休閒興趣;藉以維持穩定的 工作情緒。 (4)妥善進行生涯規劃,擴大生活領域,務求不與社會脫節 ,藉以增強自信心,建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。 (二)改善組織環境,激勵教師士氣 組織環境存在的壓力源,往往導致教師的工作倦怠。故要 改善教師工作倦怠,必須改變組織環境: (1)協助教師互助團體的設立,建立教師彼此互助的關係。 藉由教師間的互助,彼此交換教學心得,發展教學技巧,可以 改善教學情境,亦增加人際關係的和諧。 (2)組織行政確實支援教學,建立良性的溝通管道,鼓勵教 師參與組織運作決策、計劃、執行的機會,協助教師提昇個人 工作滿足感。 (3)組織任務分配合理化、制度化,減少教師工作負荷,亦 可免於教師因不當的工作負荷,產生情緒衰竭,心理衰竭等工 作倦怠現象。 (三)行政決策的支援,提供在職進修的機會 (1)改善教師工作環境,給予教師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鼓勵和 支持;具體作法如革新教學課程,減少班級人數,降低授課人 數,提高待遇等。 (2)加強師範教育功能,注重新進教師的輔導。使其能適應 教學所產生的壓力,避免出現倦怠感。 (3)提供在職訓練及進修深造的機會,提昇教師專業素養; 期使教師能自我成長,提昇新的理念,更新教育新知,建立新 的自我報酬系統。 (四)社會友善的支持,提高教師社會地位 社會支持乃是個人獲得他人所提供的有關愛、尊敬和共同 責任的訊息;社會支持可使個人獲得情感上、物質上或訊息上 的支援,減少心理焦慮,更可舒解個人在工作、生活上的壓力 : (1)恢宏尊師重道傳統,提高教師社會地位:現今社會對教 師地位的評價,往往流於低俗的經濟評價,使教師充滿著「地 位焦慮」與缺乏經濟安全感。 (2)尊重教師的專業權威,避免不當的干涉:社會多元的變 化,教師的專業經常受到不當的干涉,以致降低了工作熱忱, 使教師失去了工作的動機。 (3)提供教師社會資源,協助教師獲得有利的訊息支援:教 師的教學若能獲得社會系統的支持,可利用社會資源改善教學 成效;同時若得獲得有利的訊息支援,教師當能分享他人的經 驗,並經由他人的建議,而能由不同的角度處理問題。 四、結  語 唯有優良適任的教師,才有良好的教育品質。基於教師在 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,教師對於工作壓力及倦怠感受,自當格 外地重視,如何讓實際教學情境中所感受的壓力成為督促教學 進步的助力,避免形成職業倦怠,應是每一位教師所要面對的 課題。 本著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,教師平日教學自應秉持公平公 正客觀的原則面對學生,藉以保持良好的師生關係;注意自我 身心狀態的平衡,維持和諧的情緒;更應提升教育專業水準, 以贏得一般社會大眾的尊重;充實專業知識和技能,以提升教 學上的自信。 參 考 資 料 施耀昇(民80)。教師工作倦怠研究的理論模式及實徵研究之 採討。嘉義師院學報,5,89-122。 郭生玉(民76)。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之研究。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,22,131-146。 郭生玉(民78)。教師工作心厭與背景因素關係之研究。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,20,37-54。 高強華(民77)。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。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;,30,113-130。 高強華(民78)。教師壓力與倦怠問題初探。中等教育,40(4 ),41-45。 陳慧文(民78)。教師壓力之探討。國教研究,6,55-59. 黃正鵠、鄭英耀(民78)。國民中學老師工作壓力、成就動機 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 育學刊,8,133-176 彭駕騂(民79)。教師壓力的來源。研習資訊,66,3-8。 蔡璧煌(民78)。國民中小學教師壓力之研究。師大學報,34 ,75-114。 謝月英(民79)。克服教師工作倦怠。國教月刊,36(7,8),10 -21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