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郎織女

  從前有一個牧童,母親在他幼年的時候就去世了。父親再娶的後母,不但沒有好好照顧他,還不時打罵他。不久,後母也生了一個兒子,她對自己親生的兒子,視同寶貝,呵護有加,什麼事都捨不得他做,有好吃的都給他吃。對牧童則很刻薄,只給他吃剩飯和剩菜,還要他天天去放牛。

  牧童放牧的是一頭老黃牛。這頭牛不但會說話,而且還有先知之明。後母在背地裡所做的事,牠都會知道。每當後母殺雞或煮肉的時候,牠都會告訴牧童,叫他回去吃。牧童聽牠的話,每次回到家裡,果然都碰見了。後母氣極了,就把他趕出門,不准他回家。牧童沒有辦法,只好求後母把那頭老牛給他,好跟他做個伴兒。後母勉強答應了。牧童牽著老牛離開家,四處流浪。

  距離牧童家很遠的地方,有一個女孩子,她的遭遇和牧童差不多,也有一個後母。後母時常虐待她,叫她整天織布,不許休息。只要稍停一下,就拿棒子打她。可憐的她,只有以淚洗面,過著痛苦的日子。

  玉皇大帝知道了這兩個人的遭遇以後,心生惻隱,就把他們接到天宮,選了一個良時吉日,讓他們結婚。婚後兩口子恩愛非常,每日卿卿我我,竟忘了自己的職責:女的不織布,男的不放牛。玉皇大帝知道了,很生氣,就把他們隔離在天河兩邊。現在我們常常在晚間看到天河兩邊的兩顆明亮的星─牽牛星和織女星,就是他們兩個人。

  隔離在天河兩邊的牽牛和織女,深深悔悟自己的不是,於是勤奮工作,表現的很好。玉皇大帝心裡很高興,叫喜鵲去傳話,說准許他們每七天會面一次。不料喜鵲卻把話傳錯了,說成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相會一次。玉皇大帝因此處罰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的晚上搬石頭造橋,讓牛郎跟織女在橋上相會。所以每年七夕過後,喜鵲頭上的毛都掉了。

原文:牛女兩宿,惟七夕一相逢。
譯文:牛郎、織女兩星宿,只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才得相會一次。

★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社出版李炳傑編著「幼學瓊林的故事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