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出於藍

  南北朝時,北朝的後魏有一位叫李謐(字永和)的人,年輕時就很好學,不但博通群經,還讀遍了諸子百家的書,學問相當淵博。朝廷很器重他,屢次徵召,但是他總是不願意出來做官。

  李謐幼年時就很聰慧,理解力特強,記性也很好,讀書過目不忘。他小時候的老師孔璠是一位小學博士,無論學識、修養還是品德都很好,而且教書非常認真負責,上課前總要先研究一番,然後把所知道的,完完全全、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。李謐在這樣一位好老師的教導下,加上他優異的天賦,除了盡得孔璠的真傳外,還能舉一反三,融會貫通,深有心得。

  在孜孜不倦,虛心向學的攻讀下,李謐的學識突飛猛進,對於事物每有精闢獨到的見解,連他的老師孔璠也自嘆不如。孔璠遇到疑難問題無法理解時,也不恥下問,向李謐請教。對於老師的移樽就教,李謐起初感到很惶恐,不敢承受。孔璠卻很誠懇的對他說:「孔老夫子曾經說過『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』(三人同行,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)。凡比我多一技之長的,都可以做我的老師,何況是你呢?」經過老師這樣說,他才釋懷,坦然和老師共同切磋研究。

  這件事情傳開了,知道的人都很感動。李謐的同學還特地寫了一首短歌讚揚他們:「青成藍,藍謝青。師何常,在明經。」

  歌詞中的「青成藍」,引用了《荀子˙勸學篇》的話語。<勸學篇>的開頭說,求學是不可以停止的。青色的染料原是從蓼藍提煉出來的,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。冰原來是水變成的,但是冷度卻比水冷。「明經」的意思是了解經書上的道理。整首歌的意思是說,學生是由老師教導成材的,老師卻很謙虛的向學生請教。當老師的哪裡有一定的呢?凡是有學問的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。這首短歌雖然只有短短十二個字,卻已經把孔璠和李謐的道德學問表達得淋漓盡致。

  荀子的話後來被濃縮成「青出於藍」,成為一句成語,用以比喻學生勝過老師,後人勝過前人。

原文:冰生於水而寒於水,比學生過於先生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謂弟子優於師傅。
譯文:冰是水凝結成的,卻比水冷,這是比喻學生勝過先生。青色的染料是從蓼藍提煉出來的顏色,卻比蓼藍深,這是說門生勝過老師。

★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社出版李炳傑編著「幼學瓊林的故事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