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太子丹在趙國當人質時,和在趙國出生長大的贏政經常在一起,兩人很談得來,是一對很投契的朋友。
贏政後來隨父親子楚回秦國並登上王位,做了秦王,秦國在他的領導下,國勢更加強大。
燕國自騎劫在齊國被田單打敗後,國勢日漸衰落。為了討好強秦,取得秦國的信任,特派燕太子丹到秦國去做人質。燕太子丹到秦國後,本以為秦王政念在過去的一段情誼,會好禮相待,想不到秦王政寡情薄義,對他非常冷淡,不但不再表示親密友好,甚至還常常藉故欺侮凌辱他,燕太子丹因此很痛恨秦王政。
在戰國七雄中,以秦國的國力最強,齊、楚、趙、韓、魏、燕等國常常在被攻打侵占的陰影中。當有一次秦國大舉出兵,準備滅亡趙國時,燕太子丹知道趙國滅亡後,秦國的下一目標就是燕國。為了想回國設法挽救亡國的厄運,他暗中差人回國教燕王喜裝病,以病重為由,派使臣到秦國,向秦王請求讓他回燕國。
秦王政不准燕太子丹回國,說除非是烏鴉的頭變白,馬長出角,燕太子丹才可以回去。這簡直是刁難嘛!太子丹非常氣憤,抬頭仰天大叫,怨氣直衝雲霄,上天可能是同情他,果然烏鴉的頭變白了,馬也長出角來。儘管如此,但秦王政還是不放燕太子丹回國,「烏頭白,馬生角。」只不過是隨口說說,用來為難燕太子丹罷了。失望之餘,燕太子丹只好另想辦法,他等到了一個適當機會,改裝易容混在僕人當中,逃回了燕國。
回到燕國後的太子丹,憂國傷時,每天苦思焦慮,謀求救急之方,並到處打聽賢才,盼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替燕國報仇雪恥的人。他聽他的師傅鞠武說,有一個叫田光的人,智勇雙全,便移樽就教,親自去登門拜訪,請田光出來為燕國效力。田光說他已經年老氣衰,力有不足,無法達成太子的付扥。說有一位叫荊軻的人,平日勤讀書,擅長劍術,是一位文武兼備,極不平凡的人才,可以膺此重任。燕太子丹聽說有這樣一位英才,懇請田光介紹給他認識。
在田光的安排下,荊軻和燕太子丹見了面。燕太子丹看荊軻長得一表人才,氣概非凡,心裡非常高興,便把自己的計畫告訴荊軻,說要請荊軻到秦國去劫持秦王,叫秦王歸還強佔去的六國土地,如果不答應就立即加以殺害,然後再趁著秦國因秦王之死而引起糾紛,聯合六國軍隊消滅秦國。
燕太子丹在請田光介紹荊軻時特別囑咐,這是國家大事,不可以把消息洩漏出去,以免秦王得知有所防備。田光為了讓太子丹安心和激勵荊軻,當他找到荊軻,說明燕太子單的重扥後,便拔劍自殺身亡。荊軻有感於田光的義氣,經不起太子丹的再三懇求,便慨然把這件事情答應下來。
準備了一段時間後,荊軻對燕太子丹說,要接近秦王,必須取得他的信任。秦王最想得到的東西有兩樣,一是燕國最肥沃的地方「督亢」的地圖,一是樊於期的人頭。
樊於期是秦國的大將,因得罪了秦王,逃亡在外,現正在太子丹門下做客。秦王懸賞天下,凡是能殺死樊於期,把他的頭顱獻給秦王的,賞黃金千金,封地一萬戶。燕太子丹說督亢地圖不可惜,但樊於期因急難來投靠,是他的貴客,實在不忍心加以殺害。荊軻於是私自前去拜見樊於期,向他說明正要進行的計畫。樊於期和秦王有不共戴天的仇恨,聽說用他的頭去進獻就可以刺殺秦王,那也就等於替自己報了仇,便毫不猶豫地立即舉劍自刎而死。
於是荊軻在燕王喜二十八年,帶著燕國督亢地圖、秦將樊於期的頭,和一把用毒藥淬過,見血封喉的鋒利匕首,跟助手秦舞陽拜別了燕太子丹,出發到秦國去。
荊軻這次到秦國去,大家都知道他不可能再活著回來。在他臨出發時,送行的人都穿著白衣,帶著白帽,於易水邊設宴替他餞行。荊軻的好友高漸離(荊軻事敗被殺後,他也喬裝易容到秦國去刺殺秦王。為了替荊軻報仇,他甚至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去接近秦王。)在席上擊筑(古代的一種樂器),奏出了悲壯的變徵之聲(五音之一,相當於現在簡譜的「5」),荊軻隨著節拍唱了一首歌,大家都被感動得淚流滿臉。接著荊軻又慷慨激昂地高聲唱著:
風蕭蕭兮易水寒,
壯士一去兮不復還!
在場的人都聽得熱血沸騰,張目怒視,頭髮根根豎起,直把帽子頂了起來。這時太子丹走上前去,給荊軻倒滿了一杯酒。荊軻一口喝完後,便拉著秦舞陽跳上車,頭也不回地向秦國快速地奔馳而去。
荊軻抵達秦國後,買通秦王的寵臣蒙嘉,請蒙嘉轉告秦王,說燕國因懼怕秦王的聲威,特地派人帶著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的頭顱來呈獻。秦王聽了,非常高興,立刻召集朝中文武百官,在咸陽宮接見荊軻。荊軻把匕首藏在督亢地圖卷中,當秦王展開地圖露出匕首時,他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,右手奪過那柄鋒利的匕首,猛力向秦王身上刺去,但只割破了秦王的衣袖。在追殺中,荊軻反而被秦王所殺。
荊軻死後,秦王為了報復,於是發兵攻打燕國。燕王喜非常害怕,殺了太子丹,想把他的頭顱給秦王求和。秦王不答應,五年後終於滅了燕國。
唐朝大詩人,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,有一天在易水送別友人,想起了荊軻的英勇豪情,無限感慨地寫下了(易水送別)這首詩:
此地別燕丹,壯士髮衝冠。
昔時人已沒,今日水猶寒。
詩的意思是:在這個地方和你分別,想起了從前荊軻也在這裡告別燕太子丹,當時這位壯士熱血沸騰,豎起的頭髮把帽子都頂了起來。雖說這些都是過去的事,人早已經死了一兩千年,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存在,就像易水到今天還是寒冷的一樣。
駱賓王是唐朝婺州義烏(今浙江省義烏縣)人,高宗末年擔任長安主簿,因屢次上疏奏事,被貶為臨海縣丞。睿宗文明元年(西元六八四年)追隨徐敬業起兵聲討武則天,寫了一篇(討武曌檄),聲名因此大噪。他因不滿武則天,於是把滿腹怨憤,一腔熱血,全部傾注在這首詩裡。
◎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社出版李炳傑編著「千家詩裡的故事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