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在玄宗皇帝時開始信任重用宦官,安史之亂後,宦官的權勢一直增長膨脹,勢力大到連皇帝都無法控制。其拔扈和為害的程度,從下面幾件事可看出:如肅宗因張皇后被李輔國弒殺,在重病中驚死,憲宗被梁守謙、王守澄、陳弘志等謀害,劉克明殺害敬宗後擁立憲宗兒子李悟為帝,為了爭權奪利,王守澄又殺了劉克明和李悟,改立敬宗的弟弟文宗。
宦官的專橫驕恣,雖然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滿和憤慨,但因已形成了一種勢力,皇帝處於無權地位,對他們實在無可奈何。
被王守澄擁立的唐文宗,名李昂,是唐穆宗的次子,生於唐憲宗元和四年(西元八○九年)。為人恭儉儒雅,處理政事的餘暇,常博覽群書,是一位想有所作為的君王。可惜天不假年,只活了三十二歲,於(文宗)關成五年(西元八四○年)去世。
文宗被擁立即皇帝位後,知道自己只不過是宦官手中的一個傀儡,隨時都有可能被廢或被殺。為了消滅宦官,他刻意起用李訓、鄭注、舒元輿、王涯等出身寒微的人作為親信,並利用宦官仇士良來對付王守澄。結果雖然毒死了王守澄,但權勢又落在仇士良手裡。為了剷除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集團,宰相李訓、舒元輿和鳳翔節度使鄭注等定下計謀,計畫在王守澄下葬時,由鄭注挑選五百名士兵埋伏在葬地,並由文宗下令,命全部宦官前去參加葬禮,趁著這個機會殺盡全部宦官。這是一個很穩妥的計畫,成功機率很大。可惜因為李訓等人私心太重,認為這樣做,功勞全歸鄭注一個人,便改變主意,另定了一個計畫。
那就是在唐文宗太和九年(西元八三五年)十一月二十一日,李訓等先派一批武士在金吾院內埋伏,在上朝時由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上奏說,左金吾院內石榴樹上有天降的甘露,引誘仇士良等前去,好一網打盡。
文宗早已和宰相李訓等商議好,當他聽了韓約的奏報後,故意命李訓去觀看是否屬實。為了引蛇出洞,李訓看後回奏說不一定是。文宗於是又命禁衛軍首領仇士良、魚志弘帶領宮中眾宦官再去查看。李訓等的計畫,是等那些宦官進門後就動手加以誅殺。不料韓約太過膽小,當他領著仇士良等走進金吾院時,緊張得臉色發白,一直流汗。仇士良對韓約的失態正覺得奇怪時,不巧在這時候刮起了一陣風,吹起布幕。仇士良等發現院內有伏兵,趕忙退出,急匆匆地跑回殿上,把文宗劫上軟轎,抬起就向宮內走。李訓一看情形,知道事跡敗露,非常焦急,一面拉住轎子不放,一面呼叫武士上殿保駕。可是已來不及,李訓在被一個宦官打倒後,文宗就被仇士良等抬進宮裡去了。
事後,仇士良假借聖旨,宣佈罪名,派出神策軍大殺與這次事變有關的官員。李訓、舒元輿、王涯等全部被殺及被滅族,鄭注也在任所鳳翔被監軍宦官殺死,這就是唐朝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。
唐文宗是策動李訓等誅滅宦官的主使者,甘露之變發生後,仇士良等對他非常不滿。但文宗是皇帝,不便立刻殺他,就把他軟禁了起來,嚴密地控制他的行動。文宗不但大大減少了遊宴,即使偶然出遊時,也是悶悶不樂,往往一個人自言自語,侍奉他的人都是宦官派去監視他的,當然沒有人會回應。他心中有許多話,竟無一個心腹之臣可以傾訴,心裡實在憋得難受,於是寫下了<宮中題>這首詩來消愁:
輦路生秋草,上林花滿枝。
高何限意,無復侍臣知。
詩的意思是說:御道上已長滿了秋草,上林苑內的花兒也開滿了枝頭。登高遠眺,感觸實在很多,可嘆不再有隨侍左右的近臣知道我的心意。
短短的二十個字,不但委婉寫實,而且更說盡了一個被孤立的帝王的悲哀。文宗的遭遇,真叫人同情。
◎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社出版李炳傑編著「千家詩裡的故事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