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融讓梨

  孔融,字文舉,東漢末年豫州魯國(今山東省曲阜縣)人,是孔子的二十世孫。他學問很好,和王粲等文學家合稱為建安七子。漢獻帝時,孔融任北海郡相,當時的人稱他為孔北海。他性情寬厚,非常好客,也很喜歡提攜後進。孔融經常賓客盈門,他曾經說:「座上常常客滿,酒杯中永遠有酒,我是沒有什麼煩憂的。」

  孔融生長的那個年代,正是東漢末年時局最紛亂的時期。他雖然懷有澄清天下的豪志,但是由於才疏意廣,始終沒有什麼成就。曹操當政時,因為收成不好,曾下令禁酒。孔融不以為然,批評說:「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,不應該禁。」曹操因此忌恨他,後來找了一個藉口把他殺了。

  孔融的父親孔宙曾經做過泰山都尉,有七個兒子,孔融排行第六。孔融天性淳厚,從小就懂得遜讓的禮節。四歲時,有一次,有人送給他們家一籃子梨,孔宙叫孔融自己去拿一個吃。孔融東翻西找,挑了一個最小的。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,問他說:「孩子,你為什麼不挑個大的呢?」孔融回答說:「爸爸,各位哥哥年紀比我大,應該吃大的。我年紀小,應該吃小的。我這個做弟弟的,怎麼可以冒犯兄長呢?」宗族中的人知道了這件事,都覺得孔融很不平凡。

  孔融天資聰穎,幼年時就很有才氣。十歲那一年,他隨父親到洛陽。洛陽有一位在朝廷任司隸的李膺(字元禮,襄城人),在當時很有名氣,太學中的人曾讚譽他說:「天下模楷李元禮。」讀書人凡是被他容納接見的,叫做登龍門。不過到他家去拜訪的,一定要俊傑才子或有清譽的人,不然就是李家的親戚,僕人們才肯通報。孔融因為仰慕李膺的大名,有一天,獨自前去拜訪李膺。他告訴門房說:「我是你們家老爺的親戚。」門房為他通報後,就請他進去。李膺從來沒有見過孔融,不知道他是自己的什麼親戚,便問他說:「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啊?」孔融回答說:「從前我的祖先仲尼(孔子字)先生曾向您的祖先柏陽(李耳,字柏陽)先生問過禮,有師生關係,我和您算來也是累世之交了!」

  李膺和在座的賓客聽了,無不感到驚奇和佩服。不久,有一位任職太中大夫名叫陳韙的來到座中,有人把孔融剛才說的話告訴他,說孔融非常聰明。陳韙不以為然,說:「小時候有些小聰明,長大後不一定有出息。」孔融聽了,就對陳韙說:「我想,您小時候一定是很小聰明的了。」陳韙聽了,覺得很不好意思,低下頭默默地坐在那裡,不敢再發表他的高論。

  陳韙所說的那句話,原文是「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。」後來成了一句成語。

原文:融四歲,能讓梨。弟於長,宜先知。
譯語:孔融四歲時,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們吃,自己吃小的。敬愛兄長,是做人弟弟妹妹的從小就應該要懂得的道理。

★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社出版李炳傑編著「三字經裡的故事」